恩师难忘,精神永存
王 聪
梁敬魁先生于1月19日辞世了。作为先生的弟子,2019年的隆冬时节遭逢这一噩耗,可谓寒上加寒。梁先生经历了长时间的病痛折磨,但他总是不言病痛,每次弟子们去医院看望先生,他仍然给我们认真地讲述他过去的科研经历,或询问我们的科研工作、生活情况等。而今阴阳两隔,悲痛难抑!遗憾没有多陪先生于病榻之前!音容笑貌,宛在眼前,不能忘却的永远是那一幕幕与恩师在一起的情景……
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的导师梁敬魁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恩师,他不仅仅是一位普通的研究员,一名中科院院士,一位晶体学专家,一名著名科学家,他还是一位好老师。作为一名良师,梁先生给予弟子们的感受在于:“不言自明,如沐春风”,即自身的行为已为后辈们树立了榜样,不用太多的语言去说明。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用在梁先生身上恰如其分。梁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谦逊宽厚,学识渊博,但温和中不失威严,亲切中满含严谨,后辈们和他的同行都很容易被他的这种风格感染和折服。他是一位好老师,好学者。
我是1992年秋天从兰州大学考到中科院物理所的,赴京考试那一天,是第一次见导师,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位温和简朴的长者,一位治学严谨,学识渊博的学者。梁先生是国内享有盛名的粉末晶体学专家,是他把我带入了晶体结构分析这个研究领域。记得每次找梁老师讨论X射线衍射谱,他几乎很快能判断出测试谱是什么晶相,似乎他把所有的衍射卡片已烂熟于胸,并且从几个特征峰就能判断出其指标化参数,不用查JCPDF卡片,就能依据几个指标化数据估算出晶胞参数并预测出可能的晶体特征。当时我很惊讶于这一点,现在想一想,熟能生巧,导师多年测试、观察和计算大量X射线衍射谱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我们无论如何达不到这个境界。梁老师记忆力很好,看似动作迟缓,但讨论起问题来思维敏捷且活跃,并能很快说出许多以前讨论过的观点与内容。另外,每次当我完成了一篇论文初稿,交给梁老师审阅时,梁老师的修改都非常认真。几天后,当我去取修改稿的时候,总会发现文章上已经改得密密麻麻,即使是一个标点符号,梁老师也改得很认真。因此,后来我在写论文时也慢慢养成细心的习惯。清华大学的校训借用老子的思想:“谦以养德,厚德载物”,这句话用在导师身上同样十分贴切,在他身上真正体现了这种精神与风格。
梁先生待人很温和,但大家还是有一种敬畏之心,那种严格要求表现在他本人的一言一行中,重要的事情给你反复交待过,讨论关键之处反复强调直到你理解为止。
梁老师生活很简朴,在中关村这个遍地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的地方,他很不起眼,从外表看就是一位普通的长者,看不出他是一位院士,一位知名的科学家,直到你与他接触谈话,才知他学识渊博。梁老师的办公室陈设很简陋,当选院士后,弟子们提出给他换一张好的办公桌,他拒绝了,对那张用旧了的办公桌感情很深,一直不舍得放弃。如果没记错的话,至今办公室里还是那张办公桌。其实,不论是什么人与他接触久了,都会被他的真诚与谦逊所感染。其与世无争,淡泊名利,专一于学术研究的价值取向和为人之道对弟子们的影响也很大,后来的弟子们致力于学术研究的居多,且继承了导师“严谨不浮夸,内敛不张扬”的风格。“高山仰止,桃李芬芳”,怀念之情难以言表!惟愿恩师一路走好,含笑九泉。
作为弟子,永远怀念导师的风范与精神。恩师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会继承恩师遗志,为中国的科学、教育事业贡献我们的力量!
恩师精神,万古长青!
(作者系梁敬魁先生1995届博士毕业生,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记梁先生的一件小事
庄卫东
读硕士研究生时就很仰慕梁先生,想拜他为师攻读博士学位,怎奈物理功底不扎实,复试时有道物理方面的题目没有答上来,直接回答了“不会”。过后,梁先生还说相关知识你还是会的,你多少回答一下,还是有可能被录取的。尽管没有拜在梁先生门下,但博士论文还是利用梁先生课题组的实验条件完成的,得到梁先生和陈小龙师兄的指导和帮助,同时也得到了课题组饶光辉师兄、其他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博士毕业后,承蒙先生厚爱,终得所愿进入先生门下做博士后。
这里要说的这件小事,就发生于我在梁先生课题组进行博士学位论文工作期间,这件事其实跟我没什么关系,甚至我都没有见证到这件事,但对我的影响非常深远,甚至通过我影响到其他许多人。
梁先生的女儿璟梅当时是北京科技大学的本科生,大四时也到先生的课题组做毕业论文。有次聊天的时候,她说“我问爸爸妈妈,我毕业以后从事什么工作更好?是做学问,还是经商?”妈妈说“当然是做学问了,我们一家人都是做学问的。”但爸爸说“不管做什么,做好了都好。”
就是这件小事一直影响着我。师母的回答我觉得非常合理,先生和师母都是做学问的,璟梅的两个哥哥都在美国的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全家人的学问都做得非常出色。先生的回答确实让我大吃一惊,先生居然不排斥女儿去经商,而是强调不管做什么,都要尽力做好。是呀,不管是做学问,还是经商,只要做好了,都是为社会做贡献。(注:璟梅毕业后没有去经商,而是选择去美国继续升造,也获得了博士学位。)
后来我经常跟身边的人谈起这件事情,说职业选择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管选择什么职业,都要坚持下去,尽力去做好。不管是朋友、同事还是其他人,遇到向我咨询择业的事情时,我都会给他们讲这个小故事。年龄渐长以后,单位时常会邀请我去给年轻人谈职业规划,说到择业时我也给他们讲这个故事。
不过,其实我并没有完全理解先生的意思。等我真正知道先生的意思时,已经是近20年以后的事情了。2011年先生八十寿辰时,举办了一个只有家人和学生参加的小型聚会。会中,见到璟梅时我跟她说起这件事情的时候,她说她不记得了。不过,她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建议。她说“我用这个问题再问一遍爸爸,看看他现在怎么回答?”然后我们一起去问先生,结果他的回答和20年前完全一样,“不管做什么,做好了都好!”我们俩都觉得很惊奇。其实这就是先生一直以来的想法,从来也没有变过。
但是,他的这个“不管做什么,做好了都好”是有前提的,这是我没有完全理解的。第2天上午,大家一起座谈时,先生说这辈子他做了三件事情(其实也就是先生在科学上的三大贡献),同时他有三点人生感悟。他说的第一个人生感悟是,做事要扬长避短,而不是取长补短。如果要取长补短,也是用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即通过合作来提高你的工作业绩。而不是丢掉自己的长处,花大量的时间来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这样做事情的效果是事倍功半。只有在自己擅长的事情上,坚持不懈,不断努力,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做出突出的业绩来。所以,他的择业观是,不管做什么,一定要扬长避短,选择你擅长的事情来做,坚持下来,把他做好。到这个时候,我才明白,扬长避短才是择业时更应该考虑的事情,才是“做好了都好”的前提。是经商,还是做学问?要看你擅长做什么。只要是你擅长的,你就去做,做好了都好!
当年9月,我又被邀请去给年轻人讲职业规划,终于把这个故事的精华告诉了大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先生慈眉善目,和蔼可亲,每每给我们解惑时都是循循善诱,让人如沐春风,豁然开朗。每从先生办公室出来,不仅学到了知识,心情上也格外轻松。前些天听闻先生病重,一直想去医院探望,怎奈事务缠身还未成行,就惊闻先生仙逝了,想来真是十分的自责!未能见上先生最后一面,也是一辈子的遗憾!谨以小文,纪念先生。
(作者系梁敬魁先生1997年出站博士后,现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