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订阅
停止订阅
2019年第1期 总第018期 3月
全部期刊
忆我的老师梁敬魁先生

良师楷模
——忆我的老师梁敬魁先生

骆 军

  (作者注:这是11年前我在梁先生身边工作时的记述,先生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响着我。今日先生已经驾鹤西去,但是先生的音容笑貌、言传身教早已刻入我的人生。)

  我是2002年9月才考入物理所的,先生那时早已桃李满天下,学生的学生都是博导了,因此在先生的学生中我算是小字辈。转眼之间,在梁先生身边近六年了。这些年里,先生不仅督促指导我的工作学习,还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帮助我。回忆起与先生相处的点点滴滴,心中充满了温暖和感激。

  与先生第一次见面,是我报考他的博士生。先生询问我的学习后,详细地给我介绍了课题组的情况,并让我参观了实验室。先生如此平易近人,让我初时的紧张烟消云散。入学前,一位日本教授有意让我去读博士,先生丝毫没有埋怨我“脚踩两只船”,反而鼓励我:“去国外学习也是一个好机会,你若是去不成,仍然欢迎你来物理所。”彻底消除了我的后顾之忧。后来,我没有去成日本,终于成为了先生的弟子。先生的平易近人、宽容大度、爱护年青人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第一次见面,先生给我的另一个深刻印象是朴素。先生的办公室陈设非常简单,甚至可以说有些简陋。引人注目的是满满的几大柜书籍。另外,先生那张宽大陈旧的书桌引起了我的注意。这张书桌先生用了几十年,历经数次搬迁、装修,先生却舍不得丢下。后来慢慢了解到这张书桌还有很多故事。起初是陆学善先生使用这张书桌。先生60年从苏联回来后,跟随陆先生做研究。那时条件很差,先生住在物理所的铁皮房子里。一到夏天,铁皮房子又闷又热象个火炉子,根本无法入睡。于是,先生完成一天的工作,晚上就睡在这张大桌子上。先生对这张桌子有很深的感情,虽然现在桌子已经破旧,却爱护有加从不想换张新的。

  我入所不久,先生在汕头出差严重摔伤了,以至于需要换股骨。我那时没有课程,实验工作也还没开始,因而有幸代表组里其他同志去看望先生。临行前,先生打来电话交代让我带上调研的文献。因此,那趟行程,我背的不是先生的生活必需品,而是大沓的论文。住院期间,先生躺在病床上,除了吃饭睡觉,就是一直在看文献资料。与先生朝夕相处的那二十多天里,先生指导我看文献,和我研究即将开始的实验工作,让我受益匪浅,所以我后来的博士论文工作进展顺利成果颇丰。刚做完手术,先生只能躺着,生活上有诸多不便,但是他总是很安静,不轻易让人帮忙。先生用报纸卷成一个长筒,他很高兴,告诉我这个纸筒的用途:晚上需要起来时,他可以用纸筒轻轻地提醒陪护人员。纸筒轻而柔软,这样既不会打扰其他人,也不会碰疼陪护者。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先生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品质。伤筋动骨一百天,何况是换股骨头这样的大手术。可是刚住院几天,先生就计划着要出院,担心耽误了工作。先生从来没有对别人重语相加,却为了早早出院,和他的夫人黄老师起了小小的争执。大家终于还是拗不过先生,一个月后先生坐着轮椅,一路颠簸,回到了北京。为了工作方便,先生回到北京后暂住在物理所招待所,既是住处也是办公室,很多同事和学生都在那个房间和先生讨论过问题。

  虽然先生已年近八旬,但是近年来耕耘不辍,不仅出版了几本大部头科学专著,还着重加强了对年青人的培养。对学生,先生总是耐心细致、潜移默化。即使最简单的问题,先生也从不批评学生的无知,而是不厌其烦地启发解释,直到学生真正掌握。平时,先生多次向我们提起陆学善先生如何用女士细软头发粘制粉末试样以获得细锐的X射线粉末衍射线,如何用蜘蛛丝制作显微镜目镜中的十字交叉丝以便正确判读衍射线位置等。而先生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先生那时作为《物理学报》的副主编,先生认真地审阅了每一篇稿件。往往是终审以后,先生还是发现文章中的纰漏,甚至是一个字或者标点符号都会认真标注出来。对于觉得有问题而又拿不准的稿件,先生从来没有交差了事,而是一遍又一遍地找专家讨论或亲自指定相关领域的专家重新再审。

  先生言传身教,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博士。大部分为所在国内外单位的业务骨干,很多学生已经晋升为教授、研究员,还有“杰出青年”甚至院士。由于先生在研究生培养上的丰硕成果,仅近三年就先后荣获2005年“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奖”,2006年“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2008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首批杰出贡献教师”。先生品德高尚、治学严谨、生活朴素,堪称一代良师楷模。

(作者系梁敬魁先生2005届博士毕业生,现任上海大学教授。)

© 2013-2024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www.iop.ca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