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是由1928年6月9日成立的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与1929年11月成立的北平研究院物理学研究所于1949年合并而成,当时名为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1958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一直沿用至今。
之前果果给大家介绍过,“被一块儿碎南瓜救活”的中国磁学研究的先驱者施汝为先生。物理所的一砖一瓦都有自己的故事,一器一物都蕴含着厚重的历史。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所史展中,还有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今天果果给大家讲述一位靠着“饥饿疗法”自治痢疾,只为不拖延科研工作的科学家吴乾章。
他是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首届研究生,中国晶体学先驱。1958年带头开展人工晶体生长的多种方法研究,提出了单晶体X光劳厄背射归咎总图的绘制和定向方法,找出了克服人工水晶生长中“后期裂隙”的规律,填补了我国人工晶体学的空白。
1941年11月,吴乾章先生在测地磁俯角 |
在展品中,有这样一张照片令人印象深刻,照片中有个像水塔般的灰色器物矗立在一片树林当中,这是中国第一个地磁台——南京紫金山地磁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南京紫金山地磁台被迫内迁,先后迁至广西良丰,最后落地重庆北碚。在转移和保护南京紫金山地磁台的重要测量仪器和图书资料时,吴乾章先生与其同事们遭遇的艰险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他常称这次迁徙为“逃难”。
1941年12月,当他们得知日全食的全食阴影将覆盖我国东南地区时,吴乾章先生积极参加了在日全食观测地磁变化的研究课题。他和陈志强、陈宗器等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日军占领区从广西跋涉到福建崇安,进行了日全食观测和地磁测量,并认真分析和总结了观测结果,又进行了数月的地磁测量工作,发表了我国当时唯一地观测和测量记录。
崇安地磁台 |
然而所有的工作竟是在一个畜牧场内完成的,吴光恒对于父亲当时所经历的一切依旧历历在目,仪器的开动需要用蓄电池,他们为节省经费,常常是自己用脚踏发电机给蓄电池充电,有时还会雇佣当地的百姓轮流劳作;为缓解痢疾之痛,保证正常地科研工作,吴乾章采用“饥饿疗法”,只吃炒成碳的米来恢复体力;在逃难的汽车上,为给仪器和资料以及年老体弱的同事腾出空位,吴乾章先生常常坐在车顶上,而这在汽车失控时,是最先发生危险的位置。“父亲说,国家危亡在即,大家心情无比沉重,每天想的就是尽自己绵薄的能力,多少为国家做些事,反倒把个人安危放到一边了。”吴光恒回忆道。
今年64岁的吴光恒,谈起父亲为他讲述的这段经历,充满了崇敬和钦佩,“父亲和其他老一辈的科学家,在如此劣势的环境下仍然能够努力完成研究工作,完成了科研战线上的‘抗战’,不愧为典型的中国的知识分子,爱国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在抗日战争时的艰苦岁月里,吴乾章和地磁台的同事们,常常自己背、自己扛几十斤的仪器,步行里几十里进行一系列的地磁测量与普查。而在晚年,吴乾章也一直关心我国的科学发展与教育事业,从事和参与了各种公益性社会科普活动。
物理所成立初期,实验室以及仪器工厂情况 |
88年来,物理所的研究始终紧跟国家发展需要。战争国家危难时,为前方战事、宣传服务;建国一穷二白时,为国家立足发展服务;改革国家腾飞富强时,更多地是为社会大众服务,让民众有着更好地生活。
到现在,物理所的科研已经开始在某些领域达到了国际领先的水平,有着百余项专利。物理所的发展,也标志着中国走向了正确的方向。而这一切的基础,正是科学先驱们用汗水甚至生命铸就的。88年来,物换星移,“穷理、有容、惟才、同德”的精神却亘古不变,并影响着无数的后来者。
老照片的故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