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持续推进建设工作成果显著

      过去一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来势汹汹,面对这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在科技攻关的战场上发挥优势、日夜奋战、攻坚克难,陆续取得一批创新成果,纳米纤维口罩、“秒杀”病毒的深紫外光源等投入一线,展示了实验室尽己所能、开拓创新、迎难而上的精神风貌。

      回望2020,实验室创新战略规划更趋完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相配套的梯次研发体系基本形成。明确了金属材料、陶瓷材料、能源材料等10个科研方向。公共技术平台首期建设成果全面对外开放,大湾区电镜中心启动建设,先进阿秒激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正在评审。引进25个创新样板工厂团队,注册成立产业化公司25家,启动了“松湖之材”产业育成中心,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更加有力。

      回望2020,实验室人才磁场效应不断释放,人才梯队培育和建设逐步加强。实验室现有职工798人,同比增长60%,涵盖两院院士10人,以及陈东敏、赵金奎、汤雷翰、付超等海内外高层次人才30余位。与香港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辽宁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东莞理工等知名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通过联合培养研究生和共建联合实验中心等方式,进一步深化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有博士后58人,在册研究生64人。

      回望2020,实验室科技创新成果捷报频传,科技创新活力不断彰显。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重大项目、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75项,项目总经费约4.1亿元。汪卫华院士团队“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研制出高温块体金属玻璃”入选“2019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刘开辉轻元素材料团队利用表界面调控控制成核和单核异常长大技术首次实现了世界上最大尺寸、晶面指数最全的单晶铜箔库的可控制备。

图1. 表界面调控控制成核及单核异常长大制备大尺寸、高指数晶面单晶铜箔

图2. 不同晶面指数的A4尺寸单晶铜箔库

      回望2020,实验室协同创新水平大幅提升,“产学研用金”合作要素深度融合,加快实现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最后一公里”难关,探索在“死亡谷”上架起一座铁索桥。与国投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实现科研、产业、资本的高效对接。与福建祥鑫股份有限公司签约共建新型高性能铝合金材料联合工程中心,室企共同攻关关键核心技术。与韶冶、韶铸、东阳光、胜利油田、中建、河北建设等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推动多孔陶瓷材料、透明陶瓷材料等落地运用。与国投集团和华为共同举办中国·松山湖新材料高峰论坛,带动相关领域实体经济发展,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020年11月,联合国投集团、东莞市人民政府、华为主办2020中国·松山湖新材料高峰论坛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以上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实验室全体职工的勤耕不辍,离不开政府和社会各界朋友的鼎力支持。回首往昔,深怀感恩之心;展望前路,难抑澎湃豪情。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渡,勇进者胜,科学研究没有诀窍,追求真理的道路从不平坦也绝无捷径,新的一年,让我们接续今天的奋斗、凝心聚力、全力奔跑,为实验室成为担当国家科技创新重任的“尖兵”不懈努力、坚毅前行!